Search

🦁《燃燒女子的畫像》:「“失去”這門藝術,並不難精通」。(有雷)
-
標題借用的...

  • Share this:

🦁《燃燒女子的畫像》:「“失去”這門藝術,並不難精通」。(有雷)
-
標題借用的是美國詩人伊莉莎白畢夏普的詩《一種藝術》的開頭,後面緊接著的詩句是「有許多事物似乎本來就該被遺失,真的失去它們也算不上什麼災難」。🦁️編我坐在戲院裡,腦中一直想起這首假裝坦然面對「失去」,卻不停被字裡行間的悲傷背叛的詩。看似在說自己坦然接受了生命中失去的一切,卻怎麼也藏不住內心的想念。
-
《燃燒女子的畫像》講述的是畫家瑪麗安受僱要在富家千金艾洛伊茲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她完成一副要送給婚約對象的肖像畫。這也逼得瑪麗安白天必須陪伴、觀察艾洛伊茲,再利用晚上的時間作畫。隨著兩人關係越走越近,畫家與模特兒之間的界線也慢慢模糊。
-
➡️「看我/看妳」
關於「看」,有無數的文章與藝術理論書籍探討過「看」與「被看」之間的權力落差。西方藝術傳統中,與觀眾對視的畫中人物往往不單只是被動的被看而已,而是反過來也在「看」觀眾。相反的,如果畫中人物的眼神飄向別處,那這人物就容易淪為單純「被看」的意淫對象。「看」者,好比達文西的《蒙娜麗莎》或馬奈的《奧琳匹雅》;「被看」者,例如庫爾貝的《沈睡的裸體女人》抑或是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
-
說了這麼多,其實是想討論《燃燒女子的畫像》中關於「看」的幾件小事。首先是瑪麗安告訴艾洛伊茲自己其實是受聘來替她畫肖像的畫家後,艾洛伊茲悻悻然的那句「所以你才那樣看著我」。我個人對這句話的解讀一是艾洛伊茲對於「被看」非常敏感,二則是她以為瑪麗安每天盯著她看是因為對自己有好感。這也是劇本第一次從被畫者的角度看事情,提醒觀眾畫家與被畫者之間並不是單向的交流。劇本第二次點明這件事,是在艾洛伊茲那句「你看著我時,我又看著誰呢?」,用一句台詞打破了畫家凌駕於模特兒/繆思之上的假象。
-
至於肖像,《燃燒女子的畫像》刻意挑選了最有意思的婚禮肖像來探討「看」與「被看」。既然是肖像,畫中的人物就勢必得與觀眾對視。傳統的肖像多半是炫耀畫中人的財富、博學、戰績或者地位,因此肖像容易給人一種畫中人居高臨下與觀眾對視的感覺。觀眾,在肖像面前,並不是「看」,而應該說是「被引導著看」,此時的權力其實是掌控在畫中人物手上。(比方說大衛的《跨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道的拿破崙》或是霍爾班的《使節》。)但婚禮肖像卻反轉了肖像的作用,硬是將畫中人與觀眾的關係顛倒了過來,徹底物化了畫中的待嫁女子,這也就是為什麼艾洛伊茲認為第一幅傳統的婚禮肖像看起來毫無生命。
-
但我個人認為最揪心的是瑪麗安與艾洛伊茲合作的第二幅肖像。在第二幅肖像中,瑪麗安畫出了眼中充滿活力的艾洛伊茲,而艾洛伊茲也終於覺得自己「被看見」了。但我好奇的是,艾洛伊茲之後在畫中看見的會是誰?是當年那個坐在畫室裡的自己?還是站在畫架後頭的瑪麗安?
-
➡️「轉過來吧,奧菲斯」
畢竟《燃燒女子的畫像》就是一部與「看」切割不開的電影,不難理解為什麼導演要選希臘神話中與「看」關係最密切的愛情悲劇作為貫穿電影後半部的主題。電影中,瑪麗安說奧菲斯回頭是因為在那一瞬間,他決定當個詩人而非戀人,寧可讓愛情在最美的時候凋零。艾洛伊茲則接話說可能是歐麗蒂絲要奧菲斯回頭看她的。前者的解讀是同樣以藝術家的身份說出,而後者則是出自一顆迫切的想要被看見的心。
-
「轉過來」這個意象一再在《燃燒女子的畫像》出現。片中瑪麗安幾度在深夜回頭與艾洛伊茲的幻象對望,似乎預告著瑪麗安終究會在詩人與情人之間選擇詩人的角色。而瑪麗安最後奪門而出之前,身後艾洛伊茲那聲「轉過來」,我的解讀則是艾洛伊茲並沒有追上瑪麗安,身穿白紗的艾洛伊茲的那聲「轉過來」只不過是瑪麗安離開前最後安慰自己的幻想。片中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轉身」是艾洛伊茲狂奔到斷崖邊猛然回首的那幕;在那一幕中,觀眾與瑪麗安從原本看著她,變成了被她注視。
-
《燃燒女子的畫像》另一個向奧菲斯神話致敬的小意象是艾洛伊茲燃燒的裙擺。奧維德的版本(也就是片中的版本)中,奧菲斯之所以下冥府,正是因為歐麗蒂絲的腳踝在慶典上被毒蛇咬傷。我個人覺得這個小細節非常有趣,而且兩人一碰觸之後,鏡頭立刻換到兩人隔天互相幫助、從高處往下走到海邊洞穴的那幕,很難不聯想到奧菲斯。
-
➡️「愛情太短,而遺忘太長」
瑪麗安在離別後還見過艾洛伊茲兩次,一次在畫裡,一次在音樂廳裡。
-
先從沙龍畫展說起,那整段最引起我的注意的不是奧菲斯的畫像,也不是艾洛伊茲畫中拿的那本書的頁數,而是瑪麗安身上披著的那件藍色披肩。那件披肩的顏色與花紋跟艾洛伊茲一開始穿的深藍色洋裝上的幾乎相同。在一個什麼衣服都要費時量身定做的年代,瑪麗安身上出現與艾洛伊茲相似的花紋或色系絕對不是偶然。或許就像艾洛伊茲手中的書翻在「第28頁」一樣,瑪麗安也是想要用自己的方式,把艾洛伊茲留在身邊。
-
至於音樂廳那幕,導演是說想要拍出艾洛伊茲想起初戀後,破涕為笑的樣子。我倒是認為在那一幕裡,自己成了艾洛伊茲口中的歐麗蒂絲。我個人是把電影的最後一幕看作是奧菲斯領著亡妻走出冥界的過程,只是在最後一幕裡,我們不是奧菲斯,而是苦苦哀求對方轉身的歐麗蒂斯。或許有點牽強,但正如奧菲斯的路途一樣,電影也隨著韋瓦第《夏》的攀升,慢慢接近尾聲;而我們身為觀眾,或許就像是歐麗蒂斯一樣,很清楚眼前的光景無法永遠延續下去,只希望在終將道別之前,再被注視一次。
-
📸: IMDb
-
#影評 #燃燒女子的畫像 #康妮可 #觀影心得 #filmreview #PortraitOfALadyOnFire #poalof #connicole


Tags:

About author
A corporation that has a prosperous future in the entertainment industry. The two founders aim to become Academy Awards winners. 在演藝事業前途光明的公司。 兩位創辦人立志包辦奧斯卡金像獎
connicole co. Established by Nicole Chen and Connie Shao in 2013 Being awesome since 2012 康妮可影視創辦人:Nicole Chen 和 Connie Shao
View all posts